English

藏书票在德国

1998-1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马树德 我有话说

见过藏书票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种小小的、印制精美同时又充满着艺术气息的版画纸页。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是把它贴在所藏图书中,以表示这是自己的财产。因此,这些小版画便被称为“藏书所有者标志”。

然而,诞生于15世纪末的藏书票,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风雨之后,在它的故乡德国乃至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却早已风光不再,青睐于它、“追逐”于它的,确乎只有那些热心的收藏家了。一位名叫瓦尔特·冯·祖尔·韦斯腾的德国收藏家留下过这样的记载:1899年,在维也纳,祖尔·韦斯腾请一位与他要好的作家在当地的文学圈子中为他搜寻藏书票,不想作家竟立即反问:“Exlibris(藏书票)?是不是一种面制食品?”这看似可笑的反问启发了收藏家,不能再迟疑了,应该立即着手搜集这种过去时代的、极有收藏价值的小巧艺术品。在搜集、收藏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探求、研究这种东西的历史。

有人考证,藏书票是僧侣们发明的:大约500年前,他们开始用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小纸片来标明图书的归属。但实际上,在更早的年代,有些书籍上就已经有了某种其拥有者的固定标志,那当是藏书票的“先导”。

公元1188年,修道院院长亨利赠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一本相当精美的书,书的扉页上赫然画着皇帝率十字军东征的形象。此后,皇帝便用它作为自己的藏书标记。图旁还有题词,并写着赠书者的名字。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出得越来越多,购书、藏书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不得不用新的办法来给自己的藏书作上记号。于是便有人制出了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印有纹章、名字和拉丁语格言的纸片,并把它贴在图书封面的内侧。这样,藏书票便问世了。

第一批印制而成的藏书票大约出现于1490年前后,系用木版或铜版印成。保存至今或许是最古老的一张藏书票上标明的印制年代是1498年。那一年,主教泰拉莫努斯·里姆贝格让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为他的藏书制作了一个木刻版画标记,画面上,主教身穿法衣跪拜于古代基督教会最伟大的思想家圣奥古斯丁面前。

不久,一些大艺术家也加入到创作藏书票的行列。一般认为,这种图书所有者标志的盛行时期始于16世纪初,始于德国最负盛名的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当时,丢勒为他的朋友——法学家、政治活动家维利巴尔德·皮克海莫尔——设计出了他的第一幅藏书票作品,上面画有皮克海莫尔及其妻子的徽章,并用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写着这样一句格言:“敬畏上帝是智慧的起源。”

除了丢勒,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的大画家老克拉纳赫(1472-1553)、小贺尔拜因(1497-1543)以及巴尔特尔·哈姆(1502-1540)等人也都设计过藏书票。那时,他们首创在藏书票上为书的主人画肖像。

越来越多的同时代人竞相效仿,纷纷请人为自己的藏书画标记。各式各样的藏书票每版往往都要印制几百份。德国南方,特别是纽伦堡和奥格斯堡,成了当时藏书票艺术的中心。在奥地利,这种艺术的中心则在维也纳。

当时,社会上有一种陋习,即有人借了别人的图书却不思归还。藏书标记起了提醒的作用,提醒借书人应及时地、完好地将书还给主人。有人则干脆在藏书票上写明:“本室藏书,概不外借。”也有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藏书票上写道:“请自己到书摊儿上去买!”或以“上帝的惩罚”相威胁:“我公开声明,上帝保佑你(指书)!”有人用诗的形式写道:“这书是我的,因此我写上自己的大名;你想偷窃,你将被处以绞刑。”

16世纪末,藏书票艺术开始走下坡路。到17和18世纪,虽然还一直有一些藏书家用自己独特的藏书标记装饰图书,但其艺术内涵却越来越少,藏书者对这种东西的兴趣也远不如先前了。

当藏书票艺术在德国日趋衰微之时,它在其它的欧洲国家,尤其是在法国,却反而兴盛起来,许多大艺术家都曾受托作过这种小版画。于是,那些王公贵族及富商们的图书室里便也到处可见藏书票了。接着,这种东西又经英国传到美国,在那里也备受人们喜爱。

表现情爱的藏书票

藏书票之一种:山居风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